在职责 亲情 泪水中 民警卫晓的坚守
我們家姊姊有時候也會選擇儲值進自己的悠遊卡裡,不僅不必擔心現金在身上有遺失的風險,也可以讓悠遊卡裡金額滿滿,方便搭車,加上現在許多店家都提供悠遊卡付費服務,在外面吃東西也很方便,更可以到便利商店買點心。
我偶爾會加入對話,但當這些大人物暢談女童的就學權、避孕藥物的易得性、該如何將注射預防針推廣到鄉村地區、如何推動民主發展、社會發展是否比政治發展重要、聯合國能做些什麼、梅琳達和比爾.蓋茲基金會又能做些什麼時,我只是聆聽著。我知道格拉薩.馬謝爾(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的遺孀)會出席晚宴。
我不太確定自己該以什麼樣的衣著出席這一晚逐漸接近尾聲,我感覺和她們建立了良好的溝通。格拉薩.馬謝爾睜大了雙眼。梅琳達和格拉薩之間的對話最為頻繁,她們討論到所有重大的國際發展問題。我曾經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外交部,以一個我非常滿意的主題——「讓我的數據改變你的心智」,發表演講。
這是一種能說服人的說法。「我得讓妳看一樣東西。海洋不會說話淚水看不見只能任人欺壓。
她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,跟我說,貝殼為什麼不能拿。船家甚至還理直氣壯地說,這裡是停船區破壞了沒關係。我們身為教練,本來就有傳遞正確海洋知識並以身作則的責任。說這句話的人是一個國際學校的老師,聽到她的回答,我更加不可置信,當然在說明原因及堅持下,她也只能乖乖放回去。
不是嚇唬人的口號,真的有一次就提前打道回府,一顆老鼠屎害了整船的人,這麼嚴格當然是因為重視海洋生態。美景不是憑空得來的,是地球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才有的,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,沒有永續觀念很快就會消失,亞馬遜雨林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。
他不死心繼續問,如果日後客人指著店內的珊瑚問起,我該怎麼回答。另外想跟大家說,購買珊瑚紀念品也是助紂為虐。不採集、踐踏、觸摸海洋生物及珊瑚是最基本的保育常識,但許多人不知道,去海邊玩摸到珊瑚沾沾自喜,撿到貝殼洋洋得意。潛水不是觀賞水下生態而是玩弄水中生物。
前陣子看了一部潛水主題的卡通,主角潛水後沒多久就拿海蔘放到空中甩,還哈哈哈笑得開心,不禁搖頭嘆氣,難道是鼓勵大家玩弄海洋生物嗎?上樑不正下樑歪,多少次親眼看到日本潛店帶著客人摸海龜,採珊瑚,玩小丑魚,抓起海星、海蔘拍照。地圖放大一點,請問您住在地球哪裡?目前我住日本,日本領土概略37萬8千平方公里,狹長的地形及眾多小島,稱上四面環海可惜還是消波塊,令人感嘆的是日本人對海洋的觀念是利用大於保護,不顧國際輿論壓力,捕鯨船一艘艘風光出航滿載而歸,餐廳大剌剌地把鯨魚肉當成招牌菜大肆宣傳,超市買得到鯨魚罐頭鯨魚肉乾,每每看到都無言以對。停船把錨直接丟在珊瑚上,珊瑚一年長一公分,到底要多少年才能恢復人類無情的破壞。後來同事說,你剛剛阻止客人帶珊瑚,他說如果是沙灘上的,會讓客人帶回去,因為只是貝殼不是珊瑚,任何人都可以從沙灘撿貝殼。
環境教育怎會如此失敗。還記得寄居蟹拿瓶蓋當家嗎? 因為家被某人從沙灘撿走了。
簡單清楚的回覆:很抱歉,這些是一個超級錯誤示範,請勿學習。拿著照相機顧方便把珊瑚當扶手座椅,或是整個人跪在珊瑚礁上拍照。
現在才一個人,一天一個沙灘一個人,全世界這麼多沙灘有一年下來就有幾百萬個貝殼消失。大家知道海星背面佈滿了細小的觸手嗎?分享一個親身經驗,我剛開始接觸潛水時,跟多數人一樣,以為貝殼在商店架上跟在海裡長得一樣,後來有一次幸運地近距離觀看一個在紀念品店常見的貝殼,觀察一陣子後驚覺上面有無數的細小觸手,上岸之後問教練,剛剛那個貝殼有細毛好特別喔,他說,每個貝殼都是有生命的生物,離開海裡失去生命,所以我們才會誤以為貝殼像石頭。只要開始就為時未晚,幾個輕易的動作就有極大幫助,讓我們一起保護珍貴且美麗的海洋,讓下一代都還看得到我們眼前所享受的自然美景。街頭餐廳門口養著小鯊魚,身長剛好符合魚缸,動彈不得跟躺棺材差不多概念。雙重打擊差點昏倒,我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這樣清楚分辨各種珊瑚跟貝殼,況且那些貝殼本來就屬於海洋,因為天氣、潮汐沖刷到沙灘上,當然也有機會再次回到海中,如果我們撿起來帶回家等於判它死刑,海洋真的失去它們。回想起過去在馬爾地夫搭著船出海跟鯨鯊浮潛,每次下水前都會一再提醒客人,可以在鯨鯊旁邊游動但絕對不能碰觸
有些人很快可以自己處理掉,有些人會困擾到睡不著甚至分手,這又是為何呢? 面對情緒我們永遠要第一個問自己:這裡面我的責任(自己可以處理的部分)是什麼? 首先要理解,焦慮感的原始來源是對「被拋棄的恐懼」。你說會不會產生焦慮呢? 當然這個數值是會變化的,隨著每個階段比較重視哪一項而重新分配比重,熱戀期的愛情比重也會比較高。
請把它當成昔日的戰友,它讓年幼的你度過沒有被關注到的日子,好好長大了。我大致想想的,也許還有更多。
若我們老是用舊模式對待新人,等於是在拿過去別人的錯誤懲罰眼前的人,對他並不公平。每失敗一次就加重一次不安全感(潛意識一直驗證自己得不到真愛或不值得被愛),不能不慎。
(key word:假性親密關係) 兩人對關係的投入度是否相近?盡可能調整到落差不會太大的程度。兩人的親密程度(互相瞭解的程度、彼此信賴度) 兩人的投入程度落差太大。如果自己投入太多,要重新建立與外界的連結(也就是以上要你分配的那四、五項的其他項次要加重)。你可以有能力主導你的新關係。
很多人剛知道自己是不安全依戀的焦慮型或逃避型,甚至更複雜的紊亂型(焦慮加逃避),會產生一種恐慌感。你必須從膝反射般的應對模式中,認知到自己還能有所選擇。
但如果你今天不知道這套情緒怎麼來的,就會一直靠直覺逃避或焦慮下去,然後關係就玩完了。然後我會把問題先擱置,用逃避爭取的時間好好思考可以怎麼應對或修補,給理智運轉的時間。
因為那些逃避或焦慮反應都是由來已久,比理智還要快發動的反應。安全型依戀的人並不是成長於一個沒有創傷的環境,他們的父母也不是從不犯錯,只是他們有更好的修復過程,而這個技能是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學習的。
自己對關係的期待與想像。比如我自己講話避重就輕的時候就會知道「我現在很恐慌,需要靜一靜」。畢竟你已經是個能好好照顧自己,不需要靠媽媽撫慰的大人了。但不是的親愛的,親密關係理論僅僅只是親密關係中,對於分離、壓力、恐懼、衝突的反應,它從你童年求生存的道具演化而來。
我認為這是可以衡量關係問題的一種方法。總之不是你的錯,這點一定要反覆告訴一直自我檢討的自己。
(其中一方太高或太低) 關係裡的安全感有沒有被滿足(取決於另一半在情感面的可得性〔available〕、敏感性〔sensitive〕、支持性〔supportive〕)。前提是你要先清楚自己的問題、知道如何形成、會有哪些習慣性的反應,才能夠針對它改變。
再者,親密關係除了這些負面因子外,我們更應該著重於分享、愛、修復、付出、陪伴的部分(後面會提到,就算逃避也是有用的)。每當我興沖沖把一些人格理論或關係理論貼給朋友看的時候,沒怎麼接觸過心理學的朋友大約會有幾種反應:「看不懂也不想懂,這有什麼重要的?」、「我才不想知道自己有什麼毛病/你怎麼可以說我有病」、「我不想被貼標籤,我認為人不是這樣分類的」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,且聽我解釋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